2014年8月6日星期三

《icasa 自宅》no.4。減法,展現生活的本質。

新老手成立四年多的時間,除了配合的工班鐵腳像地基一般穩固不變,合作過的設計師夥伴卻越來越多,案子也越來越多元,從老屋改建、建築設計、室內裝修、植生牆造景等等,到預計明年才能完工的新建工廠和寺院(這不是玩笑),這一切全是當初始料未及。

然而,更直接的是,回頭看這一路走來的軌跡,我們自個兒的人生也如同我現在的懷孕身材,完。全。走。樣。從一場戶外泳池喜宴到在自家廚房生小孩,從不裝冷氣到完全不用市售的任何洗劑,我們早已不是2009年的流浪漢與背包客,小小的家也容不下一家六口(包括收養的兩隻流浪狗)。於是,去年底又再一次的敲敲打打,將原本的車庫變成兩間房間,當初為了達到完全通風的無隔間狀態就此告一段落,空間一分為二,公共與私人分明,為的只不過是孩子睡覺時大人可以聊天、看電影。


(2013年底,重新整修。家成了戰場,我們成了難民。這張是最後油漆進場時才勉強能拍的。)



有了孩子之後,我們感受到新生命的活力,除了帶給我們許多正面的能量以外,卻也啃食著我們原本的生活方式。兩年前工地裡難得一見的辣妹小工兼記錄,如今成了奶媽。幾次帶著襁褓中的孩子進到即將完工的工地現場拍照,原本絲毫不在意的粉塵和刺鼻味,卻令我在旁人驚訝的眼神中無地自容。結果就是,部落格上的新案子分享越來越少,但同時間,原本的日常卻開始為我展現不一樣的姿態。

孩子看世界的角度,總讓我發現生活的本質,人最原始的需要。


我們開始限制每天坐在辦公桌前的時間,不再輕易開啟社群網站,不再低頭看手機,甚至把電視移出客廳。為了明天的氣力,我們不再熬夜。一開始時間總是不夠用,現在卻能陪孩子玩耍,一家人一起吃飯,一個禮拜在家看上兩部電影,或是閱讀一本書,而工作依然繼續。邊工作邊維持家庭不容易,因此我們的家,逐漸由繁入簡,只留下最重要的:


1.安靜的睡眠空間。
2.通風、採光。
3.空間使用上的彈性。



(通風採光依然空間中最重要的,但原本的車庫並沒有這方面的考量。當車庫轉換成房間時,我們在孩子的房間很奢侈地大量開窗。)


房間的一角,窗剛好是小朋友的高度,正好替小桌子採光,白天不用電燈也能看書。)

除了通風、採光之外,原本設計的無隔間空間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彈性。生活其實很需要這樣的彈性空間。入口的小院子、陽台、玄關、和室,都是類似這樣的空間。沒了這些緩衝,整間屋子就會像塞滿食物的冰箱,總是有些東西正在腐爛與過期,而且還很耗電。買一台更大的冰箱也許是個辦法,但每個人一張嘴吃飯,總得有個限度,而現實生活中,能負擔得起這樣大冰箱的人,也不見得有餘力照料裏頭的食材,甚至根本搞不清楚自己每天吞下肚的是什麼。

今年六月在日本鄉間百年老屋中渡過的四天,讓我們深深體會到什麼叫做空間的彈性。一樣的tatami,隔上門板就是房間,鋪上床被就是臥房,放上茶具就成了茶室,放上桌子就是書房,完全淨空就成了我們家光屁屁小孩的運動場或媽媽的瑜珈室。夏天就用透光輕薄的門片,冬天就全換上厚重的門板;室內與室外再隔上一個緩衝走道,開一扇門就是戶外,關起來就成了室內。早晨我們躺在走道眺望遠山曬肚皮,夜晚的冰涼也因隔著走道透不進房間。



日本老屋看似碩大的空間,換算成當今的住宅坪數其實不大,人的心卻很開闊。真不知是從何時開始,現代人家裡的第二個浴缸成了儲藏間,書房只供一個人在特定時間使用,電視櫃總是積滿千年不動的塵埃,電視的吵雜聲從客廳一路延伸到房間甚至浴室,公共空間的燈光從來不需全部開啟,衣櫃、鞋櫃如同電視的尺寸般總是不夠大。

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的衣櫃總是少一件衣服?我看著即將滿兩歲的女兒,站在她的迷你開放衣櫃前玩弄衣服的模樣,百思不得其解。需要與想要同時擁有,已經超出一個人能夠照料的範圍,衣櫃裡有多少是我們不再使用、不再那麼喜愛甚至也不再有心思整理與愛惜的衣物?


兩手空空,代表了一種豁達、隨遇而安的靜謐,帶來深沈的滿足與平靜。而這在家有小惡魔的狀況下,失控的混亂、鮮少的安靜與有限的時間壓迫下,我們更需要能夠減緩呼吸的空間。

不增加擁有物是一個大原則。

我們家在整修過後,除了孩子的衣櫃外,沒有增加任何櫃體,非開放的儲物空間也僅止於廚房流理臺下和二手餐具櫃下方的兩片門板。我們社區的老屋,原本家家戶戶都有口井在院子裡,周遭正好是所謂桃園的埤塘文化區,住在一樓的潮濕不在話下,凡是密閉的儲物空間註定發霉,為了保持通風,我們連衣櫃都是完全開放的。

這樣的儲物方式,卻意外地讓我花上更多心思檢視自己的所有物,只要不夠喜愛、沒時間照顧生灰塵的,全都淘汰,趁著家裡改裝之際,丟了大量物品,乍看之下很浪費,但我認為所謂真正的浪費,是一開始將這些東西製造出來的不用心、買下它的錯誤、並且繼續堆疊讓它無形地壓縮我們的生活。相較之下,學會辨別不用心的製造與承擔當初購買的錯誤,讓丟棄成了一種面對。


(小朋友的開放式衣櫃,高度剛好,自己挑衣服,自己收玩具,而且不怕衣服發霉了。)


最後的成果是,滿牆的照片減到四張,公共空間不再有鞋櫃,入口的開放空間只放上輕巧的戶外沙發椅,在天氣好的時候,四大片門片全開,搬出去就能開趴。清爽自在。尤其每天,真的是「每天」,只需要花不到15分鐘,就能單手輕鬆推開傢俱吸完整間屋子的地板時,我不再狠狠瞪著兩隻狗抱怨他們的掉毛量害我落到如此的苦命。突然發現,電器廣告中的貴婦情境,其實需要的只是簡約再簡約的生活態度,而不是那把造型流線的吸塵器,更不是期待下輩子投胎當少奶奶。畢竟少奶奶應該從來不用吸塵器的,就像飯店式住家風格實際上一點也不好維持乾淨,除非你有瑪麗亞,可能還需要兩位,一位要幫忙替孩子把屎把尿。


整修前的家,活潑繽紛。整修過後,活潑繽紛移至孩子的房間。)


(整修後一切從簡。玄關處每人只放一雙最常穿的鞋,其餘都收納在房間。原本的照片牆簡化了,電視音響移至更深處的公共空間,青綠色的活潑牆面也成了安靜的淺灰藍,平衡一下孩子的吵雜。)




(原本的廁所一分為二,狹小的空間不再使用磁磚,改用淺色水泥。簡化過後,除了視覺放大之外,也方便清理。)


(廁所中的蠟燭、香草、石頭,平衡了水泥的粗糙,也剛好是我們生活中隨手可得的三樣元素:做肥皂與保養品使用的蜂蠟,院子裡過度生長的香草植物,去海邊衝浪撿的石頭。夜晚的燭光,讓小小的廁所浪漫了一些。)


沒有人會說聖誕樹優雅,也沒有人會在時尚晚宴上背好幾個包包。然而每次替別人家裝修,最常碰到的問題總是收納空間不足。到底多少才夠?也許很多人都忘了,自己擁有的永遠比需要的多。試著控制它的數量,把時間金錢花在真正喜愛的事物上,然後好好愛惜,你會發現口袋不知不覺變深了,人也清爽自在了些,一天擁有的時間好像也變長了。這樣的人,自然會造就舒服、美好的空間。

那設計師能做什麼?我們可以簡單讓你的家有工業風、英式鄉村風、日系簡約風、美式普普風或管他什麼風,更可以讓你回家像住進飯店、Motel,然而那卻不是我們認為有意義的。我們真正能做的,只是調整採光與通風,用專業的建築眼光讓空間比例變得更細緻,得以襯托你的生活態度。讓這空間,一點一滴成為你的家。




延伸閱讀:

iCasa 自宅 的理念:
變遷痕跡,我們回歸根本《icasa 自宅》no.1
木頭、鋼筋、水泥《icasa 自宅》no.2
家的進行式《icasa 自宅》no.3
新老手實驗淋浴間

媒體報導:
2012 美麗佳人五月號 採訪新老手工作室(自宅)

iCasa 自宅 照片集:
nuestro casa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