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嘴饞,一定要吃到我最愛的甜味增糰子。一如往常來到這裡,與育騰聊聊天。他說起店裡的前院,苦惱著不規則卻又非常傾斜的高地差,在想是否有可能在這有個戶外平台,讓小孩可以玩耍、偶爾還可以辦辦市集、或是戶外音樂會。
{ Before }
一如珍惜舊物的心,討論材料很快的有了方向:使用實木來做主要材料。
關於空間我們確定了以下三個想法
-制宜高地差
當我們Study的過程看見了Woven團隊在Slovakia創造的碗型平台。
參與這個Workshop的學生們,有了將一個物體放置於森林裡的想法,靈感來自於在島上透過森林的樹與長春藤枝枒望去,陽光下閃爍的天空,那樣獨特靈性的畫面。這個沒有特定標示,沒有方向性,而且“身分不明”的平台,給了大家自由想像怎麼去使用的空間。圓拱型的造型,亦坐亦臥,使用的人便很理所當然的與外在環境融合,自在放鬆。
我們希望慢食堂前院創造這個空間,是不要太制式而富饒趣味的。讓大人小孩都可以自己找出怎麼在這個空間逗留的方式。
另外兩個重點就是:
-動線是可以區隔排隊以及逗留、玩樂的地方
因為前院完全的不規則形,最長的地方有接近14M、最寬的為7.5M、入口與建築物的高低差將近1M,裡面還種了許許多多的大小樹木。因為高低差的關係沒有辦法放太多椅子,客人排隊的時候沒通常只能在院子裡走來走去,沒有辦法好好地停下來享受大樹、植物帶來的心情。所以,我們也重新整理了動線。新的動線讓客人排隊時,可以穿過不同高地的樹木,坐在不同高低的木平台上享受著太陽、樹木的悠閒氣息,也不會擋住排隊的人潮。大家在那個樹葉形狀的木平台,總是可以找到自己舒服的角落。
▲ 高低差讓出了行走的動線,以及排隊的動線。
▲ 原本高地差較多的地方為碗型平台,大門延伸出來的部分為平坦的平台。
▲ 將平台裡原有的樹木、植栽都留了下來。
▲ 一直跑,一直跑。
{ After }
▲ 討論手稿。
{ Processing }
[ 番外篇 ] _ 歷經波折的封邊
因為高差關係,一進門口的視線便容易落在平台面下的支架。育騰希望能修飾那個部分。我們想試試看不同材料,是否有比較不一樣的效果。
第一階段:麻繩封邊
小結:麻繩雖然可以放置戶外,但因為原本設定是要以綑綁的方式。在原本想像裡,麻繩的變化性多,繩子創造的縫隙也比較優雅。但麻繩本身因為比較沒有彈性,剛開始綁緊,久了卻會彈性貧乏,甚至變鬆。
第二階段:漂流木封邊
小結:漂流木粗細難以一致,一個不小心就變成原住民餐廳了......
第三階段:原木料封邊,完工!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