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22日星期一

少即是多,生活在自然裡的美好。case - 《台北大安 小周宅》no.1

『家』人與土地的連結。長期在外地工作,終於要回台了。

這間房子是屋主小時候的住所,每一個角落都是熟悉的情感與記憶。透過翻新『舊家』不僅是連結過去的情感,更要傳達骨子裡的新價值:環境友善、低碳生活的責任宣言。

『風』自在地在空間中漫步、嘻笑;
『綠』在室內與室外跳舞、呼吸;
『陽光』溫柔地撫摸桌椅、臉龐;
『雨』盡情落下。

即便在都市有限的生活空間裡,也要創造自然,喚起老房子重新呼吸的可能。

盡一己之力,為下一代著想。

---- 生活最純粹的樣貌 ----







2016年8月11日星期四

『工事紀錄』三合院閩南瓦修復。









傳統客家式建築使用的屋頂瓦-「板瓦」,早期的板瓦又分「紅瓦」(黑瓦)、「青瓦」 (烏瓦),原本閩南族群慣用紅瓦,而客家族群慣用青瓦,但隨時代青瓦逐漸式微,混用情形普遍。而這次要修復的黃伯伯家屋頂,使用的正是紅瓦。

目前紅瓦已經幾乎停產,絕大部分從中國、越南等東南亞進口。一坪屋頂約使用三層瓦片,約700-900片,(間隔與數量隨師父慣用方式、或是越有錢人家會使用排列密集層數較多,相對穩固),一片要價17-18元。連工帶料一坪約台幣20000元。老房子真的不容易保存呀。

2016年8月4日星期四

新老手工作室:共學+coworking space



《2015的最後幾週》

今早送貨司機問我:「今天休假嗎?」,我笑了笑指著家裡回答:「我們自己的工作室。」我剛哄完弟弟睡覺,頭髮亂糟糟、穿著居家服一臉疲倦樣,腦子裡不抱任何期望地將所有工作順序都排好,不斷提醒自己專注於當下,卻還是屏除不了那股淡淡的焦躁在胸口悶燒。

上週末終於參加大腳小腳共學團的講座,我們對於共學躊躇良久,停滯不前的點並非理念不合,而是因為時間的切割方式,一個禮拜兩天的共學,對孩子來說真的太少了,對我們來說卻又太多了。我們一直嘗試著找到工作與陪伴孩子的平衡點,卻隨著孩子的年齡增長與弟弟的出生,安排好的節奏又不斷地打掉重練,過程中不只是簡單幾句夫妻兩人對於教養的磨合就可以帶過的。

所有人都說,辭職自己開工作室,需要很大的勇氣。所有人也知道,辭職在家帶小孩,也需要很大的勇氣。那這兩樣加起來,我們夫妻兩的心臟應該真的比較大顆。

不穩定的收入,無法預估的工作量,積極尋找靈感與前進的能量,自主學習、自主工作,這些是還沒有孩子前的新老手工作室。那時的「新」,是一種心態,不希望被自己侷限,兩個人能一起不斷質疑彼此與社會價值觀等等生活中的所有面向,繼續創造新的可能。那時的「老」,是一種期許自己建立長時間磨練的工藝能力,並且同時欣賞與保留古老社會的工藝與生活價值。「手」,是落實,是走上街頭說出自己的聲音,是在工作中努力協調往更好的理念前進,是生活中每一天的清掃、修補、建立。

孩子的加入是種必然,他們是生活的一部分,也就應該是新老手工作室的一部分,然而我們沒有料到的是,他們帶來的「新」,足以翻轉我們的世界;所有的「老」,已經與他們快要斷絕關係;而「手」,只能毫無效率地運作。